車過橋頭,就到橋頭村了。這個拗口的句子指明了一個村子的地理位置——如果要更具體一些的方位詞語,我可以告訴你:這里是江西的西部,上栗縣東源鄉(xiāng)。
到了橋頭村,首先看到的不是村,而是水。一條腰帶似的河流呈“幾”字形穿繞在村子中部的田野間,水深且碧。河邊,四五個老人在那里釣魚。我遠遠地招呼他們:有魚嗎?有老人回應:別走過來,水太清,魚看見人影就不上鉤了!
這是連月來難得的一個晴天,三月的微風已帶著暖意,吹拂著河邊的草木,也吹動河面粼粼的水波。橋頭水好魚先知。悠閑垂釣的老人,也最敏感地意識到這段水域的生態(tài)變化。很多改變發(fā)生在不知不覺間,就像此刻,河堤上的柳樹看上去還沒怎么發(fā)芽,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卻神奇地泛出一大片濃郁的嫩綠色來。
橋頭村的橋不少,不到3公里長的河道上就有四座橋。其中兩座是明代的石拱橋,還有一座簡易的橋就被村民們稱為“小橋”。舉起手機,人勤春耕早的村民,趕著耕牛穿過古老的石橋,在屏幕上一瞬間就勾畫出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而更高更大的那座,是新修的雙鳳大橋。站在橋上舉目望去,只見蒼翠的青山橫亙在村子的前方,近處的田地已經全部平整,旱田即將種植水果玉米、水田即將進行稻魚共作。兩位村民忙著在河堤上丈量,對種植護堤樹的位置進行標記。
“我們村沒有礦山,也沒有工業(yè)企業(yè),但通過治山理水,依托鄉(xiāng)村旅游和特色農產品,成了美麗鄉(xiāng)村的亮點。”橋頭村的村支書何凌云領著我沿著河走了3公里,一邊走,一邊自豪地說起這幾年村里的變化。在當村支書前,他是一名教師,園丁一般管護著班上的孩子們;如今他依舊是園丁,管護的對象變成了橋頭村山上的樹、河里的水。
指著不遠處河岸邊日夜不停轉動的筒車,何凌云得意地告訴我:那是南宋末年建造的古筒車。幾年前,破損的筒車旁被村民們傾倒的垃圾堆成了“小山”,如今清理改造,重新修復筒車,建成了提水灌溉滋潤莊稼的設施,也成了橋頭古色古香的美麗景觀。
我在河邊長滿草皮的親水灘地上找塊石頭坐下來,看著緩緩流動的河水,突然覺得他確實有可以得意的資本。南方連綿數月的降雨讓河水變得豐沛。按照常理,此時的河水多少會有一些渾濁。但在橋頭村,我們看到的河水卻是清澈的,淺水處透亮見底。
村里的老教師何文潮回憶,30多年前,橋頭村的河水澄澈甘甜,兩岸綠柳成蔭,河邊有一個“擔水埠”,村民們的生活用水全部直接從河里取用,河里魚蝦品種繁多,很多村民甚至靠捕魚為生。
而另一名村民對我說:“前幾年,魚蝦都被毒魚、電魚的人幾乎趕盡殺絕了;山上的樹木也被做家具的工廠砍伐過半。渾濁的河里到處是垃圾和枯枝。”
依河而居、靠水耕作的人們開始懷念水清魚躍的時光。但是,如何才能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喚回綠水青山?結合新農村建設,大家從環(huán)境衛(wèi)生和修復水系生態(tài)開始,發(fā)誓要將荒蕪的田園變成美麗的公園、將凌亂的垃圾河改成旅游的親水景。經過一系列拉網式的垃圾清理后,橋頭村的河流終于面貌一新;經過痛定思痛的產業(yè)轉型,山上的樹木終于重新繁茂。更大的變化經過幾年的時間積淀,也終于顯現(xiàn)。
今天,與當地很多中小河流一樣,橋頭村的河水變清了,河面抬升了,河道兩旁還做了景觀,整體環(huán)境變得更美了。美景和清水,讓生態(tài)魅力凸顯,也讓魚蝦重回橋頭。為了節(jié)約土地,或許是帶著某種刻意的對比之意,村里將多處文化休閑景觀都建在了清理干凈的垃圾角。
幾番對比鮮明的介紹和觀察,讓人倍覺良好生態(tài)的可貴。
船到橋頭自然直。而水呢?水過橋頭自然清。
橋頭村雖然幾乎是最上游,但并不是一條河流的最初源頭。在它的前頭,河水還要流經水江、宮江、竺塘……橋頭村人的想法是,上游流來了清水,我們要給下游送去更加清澈的河水;上游漂來了垃圾,我們一定要把它全部清理干凈。
為了治河,橋頭村人想了很多辦法。在開展村莊環(huán)境衛(wèi)生集中整治,不讓垃圾污染水源的基礎上,進一步組織村民改水改廁,對廚衛(wèi)、保潔、洗浴產生的污水集中處理,不讓污水破壞水質。
而更深層的治本之策,則是人與自然生態(tài)的友好共生。
在橋頭村的顯眼處,“何、河、荷、和”的諧音字寫了小半面墻壁,恰好體現(xiàn)了人與天地、人與草木、人與生態(tài)之間的關系。橋頭村這個將近3000人口的村子,是10個姓氏共同的家園,他們是人居環(huán)境里“人”的代表。
而代表天地自然的河流,則無疑是村里一切風物的靈魂。過去,河流是人們土里刨食的謀生之本;現(xiàn)在,河流又是橋頭鄉(xiāng)村旅游的亮點所在。經過多年的宣傳引導,如今,保護河流生態(tài)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之根、保護河里的動植物就是保護自己的朋友親人,已經成了橋頭百姓的共識。
橋頭村荷花園里的新荷還沒有冒出水面,但櫻花園里的早櫻卻已蓄勢待發(fā)。為了涵養(yǎng)水源,森林覆蓋率高達80%的橋頭村對5000畝山林全面封山育林,其中3000余畝曾經的荒山和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如今已果樹林立。
這草木與人居的結合,讓另一個“和”字——人與自然生態(tài)的和諧,初見端倪。
在這里,人與水相互扶持,彼此滋養(yǎng)。村里有一個70畝的淡水湖,還有3個水庫、90余口山塘。這些水域為橋頭村貢獻了水產養(yǎng)殖的豐厚收益。而村民們則堅持嚴格的生態(tài)養(yǎng)殖標準,在自然狀態(tài)下利用水域,從飼料到糞便,從垃圾到淤泥,一個個環(huán)節(jié)抓緊整治,決不產生養(yǎng)殖污染。
對封閉的水域如此,對于共有的開放式河流,大家的愛護就更加全面了。他們每年都向河里投放魚苗,長期強化水生動植物的保護,決不允許電魚、毒魚,一旦發(fā)現(xiàn),全村上陣打擊驅趕。
順河而行的時候,我注意到,橋頭村的河岸不是水泥的,不是石砌的,就那么保持自然的泥土斜坡,讓河水與泥土彼此親近,自由呼吸,也讓河流里維持原生態(tài)的動植物隨著天性營建巢穴于河岸、扎下根系在泥土。真好,大自然保持它本來的自然之態(tài)。真好,天然的河流提升了它自有的水質凈化功能。
這清澈而豐沛的河水,又回饋給村民們讓人流連忘返的水景。恢復重建的古老水輪榨油坊、就地取材的親子戲水沙洲、自然天成的悠閑竹筏漫游,讓致力打造鄉(xiāng)村旅游生態(tài)文明的橋頭村美名遠揚。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