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明王朝其實已經岌岌可危,崇禎皇帝自縊后,吳三桂眼見失去了依靠,自己一個人守著山海關,看著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和清兵都要打過來,其實他心里早就想投降了,只不過是在清兵和李自成中間猶豫不決。
不得不說吳三桂他是一個以自身利益為重,兩面三刀的人,他其實早就在二者之間都給自己留了后路,皇太極曾寫信給吳三桂表達了招降之心,而李自成在給左良玉等人的檄文中也提到,唐通,吳三桂,左光先等知天命有在回面革心。
而吳三桂最后的選擇當然還是以利益為重的,他投降清朝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清朝更符合他利益所需,而李自成這一方不符合他的利益需求有這么幾個原因。
李自成當時招降吳三桂的時候,許下白銀四萬兩,吳三桂也曾因此動過心,但是后來李自成是關押了他的家人,而且還處以刑罰,兩相對比這就顯得不真誠了。
吳三桂是一個孝子,早在他還沒有崛起的時候,就曾以二十名奴仆將自己的父親,從四萬大軍中救出,這件事被當時的人們津津樂道,他的孝順也成了明朝眾人皆知的事實,所以他的父親其實就是他反李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李自成這一撥人,從根本上來講和吳三桂就是不合拍的,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大多數是農民草寇,和吳三桂根本不屬于同一個階級。
而且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城后,他的部下在北京城四處劫掠,很多的地主士紳都在這次戰斗中遭到了迫害,而吳三桂自己就是地主階級,聽到這樣的消息后就可想而知,在這樣的隊伍里自己以后的日子并不會好過。
同時在軍力上,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能走到今天,多半是因為他集結了老百姓的力量,原本百姓們就受到階級的迫害,有人號召就紛紛揭竿而起,所以這一路走來其實是沒有碰到什么大的阻力。
但是這樣一盤散沙,在征戰多年的滿清八旗面前,戰斗力還有多少恐怕就很難說了,除此之外,此時的李自成所領導的政權已經開始顯露衰敗的跡象,因為天下還未定,四方正是割據之時,李自成卻開始享受起來,仿佛已無心經營政權一樣。
所以吳三桂再三思量,還是清朝更能保障他的利益,所以才有獻關降清一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