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窗前,遙望武漢街頭,寧靜而燈光璀璨,此時內心的波瀾,漸漸平靜。”剛到武漢,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魏偉寫下這樣一段話。面對前方的未知,彼時的他還帶著些許“忐忑”。
2月中下旬,該院準備組建第二批赴湖北醫療隊。想想老家有久病臥床的母親,孩子還很小,而且自己是名外科醫生,魏偉心中還是有些顧慮。“但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危險時刻得沖上去。我是多次參加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的‘老兵’了,我想我能夠勝任,父母、妻子也會理解我的決定。”魏偉在請戰書上簽下名字,按下了紅手印。
名單定下來了,妻子對他說:“家里有我,媽和孩子我都會照顧好,你放心去吧,做好防護,順利完成任務。”
經過緊張有序的上崗前培訓,魏偉努力記住每個細節和注意事項,并且在腦海中反復模擬穿脫隔離衣。馬上要進入陌生的呼吸道傳染疾病病房,魏偉內心緊張又焦慮,他看了好幾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并且下載了相關文獻研讀,使自己快速實現角色轉變。
魏偉和同事們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二區。(受訪者供圖)
魏偉和同事們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二病區。他們第一批人進入病區交班時,病區還沒來得及按方案改造隔離通道,魏偉他們也不清楚隔離病房里面的情況。
穿上防護服之后的困難,遠比魏偉想象的多。“防護服密不透風,再戴上防護口罩,瞬間讓人有種窒息的感覺;護目鏡的鏡帶勒在頭上像戴上了緊箍咒;更要命的是,護目鏡的邊框壓在眼眶上,讓人感到眩暈,想嘔吐。”不知不覺3個小時過去了,魏偉查看了62個患者,汗水早已打濕他的前胸后背,護目鏡和眼鏡上形成了濃厚的哈氣和小小的水滴。
查完患者出隔離病區,脫防護裝備是個人防護的重中之重,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感染。脫下10件防護裝備,洗12次手,每個動作和操作都要小心翼翼。魏偉在緩沖間脫完防護裝備已過去了20多分鐘。接著,他馬上穿上白大褂,進入醫生辦公室,抓緊時間熟悉醫囑和病歷書寫系統……
結束工作時常常已是夜幕降臨,為了減少暴露的風險、減少防護服的浪費,魏偉和同事們在醫院盡量不吃不喝,但他們說絲毫感覺不到饑餓。
病區里的繁忙場景。(受訪者供圖)
熟悉了工作流程和病例情況,魏偉發現,有的患者病情十分復雜,有合并心衰、腦梗、糖尿病的,還有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的,需要團隊協作。魏偉所在組內5名隊員各盡所能,越來越多的患者病情好轉。
“將心比心,我們知道,初來乍到,要讓患者徹底信任我們,才能更好地開展救治工作。”魏偉和同事們每次查房都詳細記錄患者的檢查結果,認真問診、詳細查體,給患者安排進一步檢查。
“老魏,17床上午又找你了,你上班查房時先去看他一下。”收到同事的囑托,魏偉感慨,患者的信任讓自己心頭暖暖的。
有位70多歲高齡的患者,合并膽囊結石、膽囊炎,初來住院時發熱、咳嗽還伴有腹痛。魏偉和同事們針對癥狀,給予治療,同時也給予抗感染、解痙、補液治療。很快,患者的癥狀便有所減輕。由于家人不能陪床,魏偉替患者給家人報了平安。患者說:“真希望這病趕緊好,這樣你們也能早點回去和家人團聚。”
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被治愈、出院,魏偉在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的救治工作也告一段落。“過程中滿是回憶和感動,我們始終有信心戰勝疫情。”魏偉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編輯:張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