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2022-02-28 04:31
石榴結籽心連心 和諧共處一家人
——廣西以法治建設促進民族團結融合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尚永江 楊紅
“‘德’您相助,‘保’我平安。當疫情發生后,你們挺身而出,星夜馳援。你們是新時代最美的逆行者,是德保人民中的英雄!”2月17日,廣西百色市德保縣3萬多名各族群眾依依惜別抗疫英雄。這是廣西民族團結融合的一個縮影。
今日壯鄉,社會平安有序,各族群眾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親如一家,民族關系成為廣西各族群眾最滿意的發展指標,民族團結成為全區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識。
法治化解民族間矛盾
2021年12月26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陳雙村韋姓毛南族屯和魏姓瑤族屯的村民代表,在法官見證下,雙雙在和解協議書上簽字。至此,兩個村寨3年多的積怨煙消云散。
據悉,兩個屯都是移民搬遷自然屯。自2018年起,兩屯發生土地糾紛,有關部門多次做工作,都未徹底解決。為此,環江縣法院副院長盧英率聯合工作組進駐兩屯,通過法律宣傳、調解工作、損失補償等綜合施策,經過2個月耐心細致的工作,終于使兩屯村民握手言和。
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少數民族人口有1800多萬。“在這樣的多民族聚居區,民族團結就是社會和諧和邊疆穩定的根本,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石,維護民族團結就是維護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福祉。”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全桂壽說。
全區政法機關把化解矛盾糾紛作為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的基礎性工作,把矛盾糾紛的排查化解當成主責主業,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僅2021年就排查7.47萬起,成功調處7.34萬起,有力促進了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為更好地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全區政法機關組織“法官、檢察官、警官和律師”等“三官一律”駐社區、村屯,深入了解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將其化解在萌芽狀態。全區共配備綜治中心網格員、警務助理11.5萬名,保障基層矛盾糾紛有人管、能及時化解。河池市公安機關還在每個村建立了法制宣傳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等“六大員”隊伍,他們成為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力量。
金秀瑤族自治縣委政法委利用瑤族傳統的“石牌制度”來處理群眾之間的矛盾糾紛,由“石牌頭人”根據刻在石碑或書寫于木板的村規族約,按照特定程序調解糾紛,讓瑤族同胞容易接受。
大化瑤族自治縣檢察院建立“貝儂調解室”(貝儂,壯語意為兄弟、朋友),用壯族習俗和理念來調解矛盾糾紛,群眾易于理解、樂于接受。
廣西少數民族同胞都喜歡唱山歌,群眾信手拈來的山歌成了溝通交流的“金鑰匙”。很多民警在處理矛盾糾紛時,會擺起歌臺,幾輪山歌對唱過后,道理講通了,矛盾解決了。
法治保護民族間團結
地處邊境的靖西市,壯族人口達九成以上。對于壯漢雙語法官梁蓬勃來說,一口流利的壯語是他打開工作局面的好幫手。
在一起離婚案中,梁蓬勃需向當事人解釋法律術語。剛開始,他用普通話說了半天,當事人還是似懂非懂。后來,他改用壯語解釋,鄉音土語,通俗易懂,當事人一下子就明白了。
廣西高級法院會同廣西民宗委,以12個壯族聚居縣(市、區)基層法院為試點,評出266名雙語法官,他們優質、高效、便捷的雙語審判服務,成為一項民族團結的“暖心工程”。
“有麻煩糾紛,大家莫惡爭。‘貝儂’來坐坐,和事山歌哼……”去年8月11日,馬山縣一處農家小院里,兩兄弟達成了調解協議,和好如初,唱起現編的山歌。
因瑣事矛盾升級,比鄰而居的兩兄弟誰也不愿進對方家門。找準癥結后,主辦法官李偉邀請村干部作為“貝儂”調解員參與調解,曉理動情,合力消除“兄弟鬩墻”。
維護民族團結進步,還體現在政策和條例的制定。去年7月1日,自治區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通過《巴馬瑤族自治縣長壽資源保護條例》,對長壽資源進行了立法界定,使長壽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有法可依。
富川瑤族自治縣出臺條例保護傳統村落,三江侗族自治縣出臺條例保護侗族百家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出臺條例保護鳳騰山古墓群……廣西各自治縣現有單行條例達24件,瞄準當地發展中的痛點與難點,極具地方特色,提升了社會治理水平。
法治促進民族間共榮
農歷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廣西其他世居民族的重要節日。2014年,廣西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地方性法定節假日,每年放假兩天,各民族從自己過節變成共同過節,增進了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
“年年相約三月三,八方賓客踏歌來”,成為廣西各族兒女一年一度的嘉年華。
崇左市大新縣碩龍鎮德天村被稱作“瀑布腳下的村莊”,守著亞洲第一跨國瀑布的邊民們,卻過了好些年窮日子。旅游開發伊始,各家各戶自己扎竹排自己劃。為了招徠游客,你出價十元我就喊五元,你降到五元我就減到三元……到頭來,邊民們賺的錢越來越少,矛盾也越來越多。
在村里黨員推動下,德天村成立了旅游服務公司,按照“黨支部+公司+邊民”的模式經營,組織改進扎竹排技術,統一竹排裝飾設計,集中游客輪流出船。
“團結就是力量。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竹排觀光生意很快就上了正軌。”德天村黨總支書記麻成武感慨不已。嘗到甜頭的邊民們,又合作搞起了民宿和農家樂,收入水漲船高。
如今,一排排竹排上國旗迎風飄揚。竹排成了中越邊境上的“流動哨所”,邊民就是站崗在水上的“哨兵”。從世代“守窮邊、窮守邊”到“留得住、能致富”,變化看得見,幸福摸得著。
石榴結籽心連心。“一直以來,廣西各族人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法治建設室主任蔣良鋒說,廣西將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8日 10版)
[ 責編:田媛 ]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