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河村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城西北2公里處,北依周公廟風景名勝區,南至西寶北線,土地面積3.6平方公里。全村轄11個村民小組,928戶,3280人。堰河村有3000年的悠久歷史,名稱來源于西周時期,因長期受周文化的熏陶,當地村民民風淳樸,待人和善,自古就養成了“雞鳴即起,灑掃庭除”的衛生習慣,愛干凈、講衛生已經融入堰河人的精神靈魂。
早在1952年,堰河村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扎實開展“兩管五改”,改善村組衛生面貌,成效顯著,1953年,被國務院(時為政務院)授予“農村愛國衛生的一面紅旗”榮譽稱號。堰河村將優秀傳統貫穿于政府組織開展的歷次愛國衛生運動之中,60多年從未間斷,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村組街道干凈整潔,村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衛生健康工作始終走在前列。1992年被評為陜西衛生示范村,是全省美麗宜居示范村,市級十大美麗鄉村之一。2019年10月,國家衛健委和中央媒體深入寶雞開展健康中國戰略調研,堰河村愛國衛生和健康村莊工作經驗被新華網、新華社瞭望周刊、健康報等8家新聞媒體采訪報道。
1953年國務院(時為政務院)授予“農村愛國衛生一面紅旗”榮譽稱號。
整治環境 好時代實現村容村貌大變樣
上世紀80年代,堰河村的街道和村民家庭院內的衛生面貌就比較好,當時村民稱:家家整齊干凈,村村綠樹成蔭,水井搭棚雞有窩,水茅加蓋豬有圈,社員個個身體強壯、精神飽滿。2010年全省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堰河人傳承歷史,搶先一步,在“文明鄉村?美麗家園”上做文章、下功夫、求實效。
實施村莊整治行動,清理“三堆”500余方,拆除路邊土墻、危墻8處,全長300米,配置垃圾桶240個,垃圾清運箱13個,垃圾清運車一輛,按七個自然村配7名保潔員,各個村民組每周安排三戶為一組,輪流開展衛生值周,對街道、村口、主干路進行清掃,生活垃圾做到戶收集、組管理、村負責、鎮轉運、縣處理的良好機制,徹底解決了村民垃圾亂到問題。全村建成旅游公廁2座,改造雙翁式衛生廁所800余座,全村無害化衛生廁所達到85%以上。
全面開展植綠行動,栽植國槐、紅葉李、百日紅、櫻花等綠化苗木4000余株,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廣場游園內,亭臺、小橋、雕塑應有盡有,在樹木和鮮花的簇擁下,頗有幾分江南園林的韻味。村民門前的小花壇里種滿鮮花,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綠樹成蔭。
全村的所有街道實現雨污分流,投資34.4萬元建成村級污水處理站,投資108萬元建成了生態澇池,將雨水引入濕地,池內蘆葦成片,魚兒成群,成為村民休閑的好去處,堪稱全縣生態修復與休閑娛樂并舉的典范。
堰河村健康休閑廣場。
繼承發展 好傳統帶動村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
早在1968年,村上就在李家祠堂辦起了全縣最早的農村合作醫療站,改變了過去“小病躺,大病養,重病等著見閻王”的無醫無藥局面。堰河村醫療站模式得到社會各界贊譽,原衛生部部長江一真、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理事史密斯博士先后參觀指導村上衛生工作。
近年來,堰河村以建設健康村莊為抓手,把群眾的健康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建立了診斷室、治療室、藥房、觀察室、公共衛生服務室“五室分離”的標準化村衛生室,依托基本公共衛生項目,使全體村民都享受到了覆蓋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與服務。
投資7.2萬元建成村級健康小屋,明確專人管理并定期開放,為群眾免費提供健康自檢服務,宣傳健康防病知識,真正實現了送醫療服務、送健康保健、送自檢自測到家門口,給村民提供方便、優質的健康服務。同時針對高血壓、糖尿病、頸腰椎病等不同患病群體,開展個性化健康教育,村醫定期開展健康講座,讓村民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識,提高疾病防控能力。
堰河村健康小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岐山臊子面美譽天下。長期以來,堰河村村民養成了以面食為主的飲食習慣,膳食結構不合理,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食油、食鹽量超標,容易引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對此,堰河村積極倡導村民合理膳食,注意谷物、蔬菜、肉類等合理搭配,村上為村民發放了控鹽勺、控油壺等合理膳食小工具。成立紅白理事會,開展移風易俗,指導村上臊子面“減鹽減油”行動,要求湯不回鍋,引導村民形成衛生健康的飲食習慣。
堰河村大力宣傳“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理念,在全村組織開展健康家庭評選活動,全村200戶家庭積極參與,縣政府命名首批“健康家庭”示范戶,為每戶健康家庭發放了含有體重秤、控油壺、控鹽勺、體質指數轉盤、膳食寶塔掛圖等健康元素的健康大禮包,極大激發了群眾參與建設健康家庭的積極性。2019年12月7日, 在北京舉行中國家庭健康大會上,堰河村村民梁偉紅分享了健康家庭建設經驗。
同時,村上邀請縣疾控中心、鎮衛生院對村民健康狀況進行調查,通過科學分析,全面掌握了全村村民健康素養水平及影響群眾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定期邀請縣鎮醫療衛生骨干,以冠心病、高血壓、頸腰椎病、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控知識為重點,開展村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不斷提高群眾健康水平。
村民主要健康問題調查。
文化融入 好民風家風滋養健康土壤
自古以來,堰河村代代傳承了尊老愛幼、講究禮儀的品格,鄉村盛行禮儀之風,長幼、老少、鄰里之間,辦理紅白喜事等待人處事接物,均約定俗成遵循周禮規范。
為筑牢文化之魂,進一步凈化村風民風,發揚周文化“潤物細無聲”的正向心理引導功能,村上把“創建陜西禮儀第一村”作為目標,村組街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周禮文化、家風家訓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墻”隨處可見。建起了村史館,凝聚了鄉土氣息,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
全村嚴格遵守村規民約、文明禮儀公約,近30年來,全村始終保持“五個沒有”,即沒有遺棄老人、沒有吸毒人員、沒有參與邪教人員、沒有重大刑事案件、沒有群體上訪,充分體現了全村深厚的周禮文化底蘊和良好民風家風。1999年2月,省文明委、省婦聯在堰河示范小學召開現場會,原省委副書記范肖梅為堰河村授予“尊老愛幼模范村”稱號。鄉村醫生羅均芳被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
為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村上投資130萬元建成“夢想家園廣場”,對村民服務中心樓進行整體仿古升級改造,建設文化墻400米,磚木健康長廊1座,圓夢廳、鳳棲臺、半坡回廊、夢見周公書卷、“中國夢”雕塑、月季園、牡丹園等9處,在廣場設置健身器材85臺件,開辦了農家書屋,組建了廣場舞隊,極大滿足了群眾的精神心理需求。
堰河村健康步道。
如今的堰河村,環境整潔,風景綺麗,水清天藍,走在紅色舒適的健康步道上,兩旁是郁郁蔥蔥的景觀樹,抬頭映入眼簾的便是寬闊平整的休閑廣場、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和各類健康信息,還有洋溢在村民臉上幸福的笑容……他緊跟新時代,不斷繼承和發展愛國衛生傳統,朝著文明、健康的新農村不斷邁進。
來源:陜西省愛衛辦
編輯:王珊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