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看一個人情商如何,不一定要通過多么大的事。
只看微信聊天,就已經足夠了。
情商高的人,從不這么發微信。
“失蹤式”聊天
最扎心的聊天方式莫過于:我回你,秒回;你回我,輪回。
微博上曾經做過一個“你最討厭的聊天方式”的投票,其中“收到不回復”以壓倒性的優勢占據了榜首。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當你發的信息如同沉入大海得不到任何回音時,心情都會變得糟糕。
之前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父母給女兒發信息,女兒一天都沒有回。
父母以為孩子遭遇了什么不測,急得團團轉,當時就要去報警,還打算買去女兒學校的飛機票。
后來聯系到學校才得知,女兒只是因為那天心情不好,“想靜靜”,所以沒回父母的消息。
“收到不回復”之所以令人討厭,是因為背后透漏出的漠視和不在乎。
當實在忙得騰不開手時,起碼說一句“在忙,一會再說”。當不小心錯過了別人信息再回復時,起碼說一句“抱歉,剛才沒看到”。
而一次次不回消息,就代表著對方并沒有把自己放在心上。
另一種“人口失蹤”式聊天,是收到消息會回復,但是聊兩句,人突然就沒了,過了幾小時后又出現,再聊兩句,人又沒了......如此往復。
收到不回,讓人感到難過和焦急。而這種斷斷續續的聊天,則更讓人覺得疲憊和哭笑不得。
聊興正濃的時候對方不打個招呼就閃人,就像被兜頭潑了盆涼水一樣,讓好心情攔腰折斷。
再深厚的感情,也經不起這么一次次的心情落差。
放人鴿子的次數多了,對方就不想再聊了。但當兩個人之間連天都不想聊的時候,這段感情,也就慢慢變淡了。
“詐尸式”聊天
微博上有個段子:
如果你從沒有收到過微信好友給你發的求點贊/轉發/投票/砍價的鏈接,那說明,你這個人在他們心里......還挺不好惹。
“快幫我家孩子投個票。”
“幫我點一下這個助力。”
“贊一下我的第一條朋友圈!”
這種消息,每個人都應該很熟悉,要么自己收到過,要么聽別人吐槽過。
而大家對這種消息的厭惡,也是出奇一致,以至于收到求投票的鏈接,點進去給對手投一票,已經成了基本操作。
這種“求點贊,求轉發”的行為之所以令人反感,不在于點贊和投票本身,而是發信人的聊天方式。
也許有人會說,舉手之勞而已,何樂而不為?誰還沒個需要助力的時候?
但八百年不聯系的人,沒事不找你,找你只有這種事,這種朋友不交也罷。
你的微信里大概也會有這么幾個人,他們安安靜靜地沉睡在你的通訊錄,平時從不找你聯絡感情,逢年過節也沒送上過任何祝福,只要找你,那必定是有求于人。
或是點贊投票,或是借錢討紅包,或是要你幫忙做什么事。
在找你幫忙的時候,會跟你簡單寒暄幾句,而在你幫了他之后,他就會又一次沉睡在你的列表里,直到下一次找你幫忙。
簡單點說,詐尸式聊天就是無事不登三寶殿。
這種聊天方式與其說是討厭,倒不如說是令人心寒。因為功利性太強,很容易給人一種“你只是一臺給我幫忙的機器”的感覺。
之前跟一個留學生聊天,她說:
“你知道我出國之后,什么時候覺得最難過嗎?
我留學的國家動亂,直升機天天在頭頂上飛,從沒來關心過我一句的‘親戚朋友’,在我回國之前,突然對我噓寒問暖,三句話之后,就讓我幫他代購。”
成年人的社交,都講究個你來我往,一味地向人索取而不付出,只會把對方僅存的一點耐心和情分耗盡。
千萬別把人家的善意,當成是理所當然。
“轟炸式”聊天
俗話說,成年人的好脾氣,都敗在了微信語音上。
再好的心情,也能被一大串的語音打破,如果沒有,那就再來一大串。
每當手機嗡嗡震動,打開微信看到這樣的界面時,一股窒息感撲面而來。
微信語音設計的初衷,是給不方便打字的人一個便利,但有些人,卻把它當成了自己偷懶的工具。
不管對方現在方不方便聽,也不管自己口齒是否清晰,明明打字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事情,偏偏要發一長串的語音,來浪費彼此的時間。
據調查顯示,超七成的網友反感關系一般的人未經允許就發來大段的語音,而且這種行為能夠直接拉低一個人的印象分。
語音電話也是同理。
當有要緊事需要立刻聯系到某個人時,打個語音電話無可厚非。
但只是因為想找對方閑聊,而對方沒有秒回時,就給對方打十個八個語音電話狂亂轟炸,并伴著“你去哪了”“為什么不回信息”的瘋狂質問,這樣的行為,就是情商低。
沒有人有義務一定要遷就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節奏。轟炸式的聊天方式,很容易讓人覺得喘不過氣,從而想要遠離這段關系。
看一個人是否有高情商,很重要的一點,是看他是否懂得換位思考,懂得體諒對方的情緒和感受,讓雙方都感到舒服。
只顧自己舒服卻讓對方糟心的事情,千萬不要做。
“無邊界式”聊天
無邊界式聊天,指的是不分場合不分時間,不顧對方的意愿來打擾別人的一種聊天方式。
我的微信里有600多個好友,我只拉黑過兩個人。
第一個是網上認識的朋友,她說想學新媒體寫作,我們就互相加了微信。結果有一次,她在凌晨三點給我發微信,說她忽然找到了寫作靈感。
我問她:“你不覺得這個時間我應該在睡覺嗎?”
她說:“哎呀,當時沒想那么多嘛。”
第二個,是跟我認識了二十年的發小。
那天她找我吐槽她的奇葩教授時,我正好在忙。
這邊瀏覽器崩潰三次,寫的稿子全部丟失;那邊的廣告文案又有問題一直要修改……一堆一堆的問題,弄得我焦頭爛額。
我跟她說:“現在忙,一會再說。”
可她不依不饒:“不,我就要現在說!”
當微信提示音接連不斷地響起,我冒著“朋友-1”的風險,直接把她拉黑,換來了瞬間的清凈。
與人聊天,無論關系親近與否,都應該遵守一個度,保持最基本的社交禮儀:
在他人的休息時間不輕易打擾;
非緊急的事情,不占用他人的工作時間;
在對方明確表示現在不適合聊天的時候,不要緊抓著不放;
對方幾次明示暗示不想繼續現在這個話題時,不要繼續自說自話……
任何一段關系,都需要去小心維護。生活中如此,微信上也如此。
微信本應該是親朋好友之間增進感情的工具,別因為聊天方式不得當,讓本該親近的人漸行漸遠。
給予對方尊重,體諒對方的心情,守好彼此的界限,才能讓一段感情保持該有的深厚和溫度。
希望我們都能謹記這些聊天潛規則,好好珍惜每一段值得珍惜的人際關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