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離鄉”這個成語,有人把“背”字念成一聲,這個成語就成了“背著水井離開故鄉”的意思。這樣一來,便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水井怎么可能背在背上呢?
當然了,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正確的解釋是,這里的“背”是四聲,表示“背離”。意思是背離自己家里的水井,離開了故土。
在這里,水井就成了故鄉的代名詞。
(網絡配圖)
那么,一個人故鄉的事物非常多,照理說,房屋、土地才是最能夠代表一個人故鄉的事物。為什么土地、房屋這些東西沒有成為故鄉的代名詞,而水井卻成了故鄉的代名詞了呢?這應該怎么理解呢?
實際上,古人奮斗一生,所要做的,也就是要獲得更多的土地,修建更大的房屋。這種價值觀在古代是從上而下形成的。古代的君王,征戰一生,建立王國,就是要獲得更多的土地。當他平定江山以后,常常又會修建大型的宮殿。以秦始皇為代表,他不但想要獲得更多的土地,而且還想修建萬里長城這樣巨大的圍墻,把他的土地圍起來。另外,他還修建阿旁宮這樣的大型宮殿。以及他去另一個世界享受的秦皇陵。
皇帝都是這么做的,上行下效,老百姓自然也就這么做了。
而水井在古代從來就沒有受到過如此巨大的重視。最多也就是對水井的井欄進行一些“雕欄玉砌”,但是卻沒人修建過龐大的精美的設施來對待自己家里的水井。就算是帝王家庭,他們可能會找一些專門的衛隊守護他們的水井,避免有人投毒,但也沒有在建筑上有什么講究。
那么,既然房屋、土地對于一個古人來說如此重要,為什么他們卻沒有創造出“背屋離鄉”或者“背土離鄉”這樣的成語,而是創造出“背井離鄉”這樣的成語呢?水井為什么會成為故鄉的代名詞呢?
(秦始皇雕像)
我認為,水井之所以能成為故鄉的代名詞,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水井是生命之源。
古人雖然對人體解剖學不是很精通,但是,他們認識到,水在人體身上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進入了人體血管里面的,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究竟血液在人體里起的具體作用是什么,其實古人并不清楚。他們只知道,血液很重要。如果人體中血液流干了,人就死掉了。而血液能夠流動起來,靠的就是水。沒有水,血就會干涸。而水自然就是從水井中來的,沒有了水井,就沒有水,人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
所以,古人認為,水井是人生命的標識。如果一個人離開故鄉了,也就意味著缺少了生命活力的來源,這個人的生命及人生可能就會很快結束。
(古代人打水雕像)
二、水井是祖宗之脈。
中國在文化中,給予了祖宗崇高的地位。他們認為,一個人一生所能創造的價值,享受到的財富,乃至生命的長度,都是祖先給予的。是祖先在道德上或者在工業上所取得的“成績”,在后代身上的一種反應。
而水井,便是接通祖宗的福蔭與后世生活的一個重要的通道。為什么說水井是這樣一個通道呢?
因為水井里的水,是從地下冒起來的,而祖先是“生活在地下”的。這樣一種巧合,讓古人不由得會思考,水井是不是就是祖先向我們后代傳遞福蔭的一種通道呢?水井里面冒出來的水,會不會就是祖先給予我們后代的一種福蔭呢?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水井不僅僅是我們一個人生命的來源,也是一個人所能獲得的各種生活享受的來源。
當我們離開家鄉,到別的地方去生活的時候,我們也許可以再獲得土地,也許可以再修建我們住的房屋。但是,水井是不可能遷移到異鄉的。或者說,也許我們可以重新鑿一眼井,但是卻并不能通過異鄉的水井,與我們的祖先接通。祖先的福蔭,也不可能通過異鄉的水井傳遞給我們。
因而這樣的人生,我們就稱之為“背井離鄉”。
總之,水井之所以能夠成為故鄉的一個代名詞,與古代崇尚的“天人合一”這種思想,是一脈相傳的。如果“背井離鄉”這個成語,“背”能夠念成一聲,或者說,水井真正能夠背到背上,對于古人來說,其實是一種幸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