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幫一五保戶修一條寬80公分,長大約100米的入戶路,有來出力的嗎?”“感謝呂總出200元請小工”“我這兒大量供應南瓜,有需要的嗎?幫我銷了去!”……平時喜歡用微信朋友圈記錄生活的曾紅,自從成為了萍鄉上栗縣桐木鎮湖塘村“第一書記”后,他的朋友圈就增添了幾項特別的功能,成了貧困群眾的“傳聲筒”和愛心人士的“留言板”。翻看他的朋友圈,有為貧困戶改房籌集資金、修入戶路的“現場直播”,也有他幫貧困戶銷售農產品的“小廣告”。每條朋友圈下都是密密麻麻為他點贊的村民朋友,甚至還有圈內愛心人士發來“贊助紅包”,與我們熟知的“網紅”如出一轍。
曾紅在朋友圈公開修路財務支出
35歲的曾紅是桐木鎮人民政府稅收征管辦(楚山片)主任,2017年5月被選派到桐木鎮湖塘村任“第一書記”。一年半以來,他帶著“扶貧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標,團結帶領駐村工作隊成員和村“兩委”,號召當地愛心人士參與扶貧工作,辦好惠民實事,獲得了群眾的認可,大家都親切地叫他“紅書記”。
彪漢也有“繡花功”
“紅書記”是一名退役軍人,成為“第一書記”前,他在鎮機關從事征繳企業稅收工作并在湖塘村駐村。被組織任命為湖塘村“第一書記”那天,他給辦公室成員打了個工作交接電話,只有一句硬梆梆的話:以后辦公室的事情你們多擔著點,我要去扶貧。
雷厲風行、說到做到是湖塘村干部們一直以來對他工作作風的評價。得知曾紅專職擔任村里的扶貧“第一書記”,大家既高興,又對這個身高183cm看起來格外粗獷的80后青年犯起了嘀咕:自小沒吃過啥苦頭,常年對接企業變成與貧困戶打交道,他能行不?這個疑慮很快被曾紅務實、用心、用情的工作態度打消。
雖然不是貧困村,但是湖塘村仍然有30戶貧困戶。為了盡快摸清所有貧困戶的詳細情況,曾紅周末不休,一個月就訪遍了貧困戶;為了進行精準數據比對,他拿出繡花功夫與幫扶干部一對一、一項項核實扶貧資料,常常工作到夜深;知道貧困戶有很多難處,他便帶著筆記本把貧困戶的需求一項項記錄下來。
曾紅走訪貧困戶了解情況
在走訪過程中,他還默默記下了貧困戶對幸福的定義。對74歲的劉清梅來說,幸福就是能坐在窗明幾凈的房間里看著電視,不用擔心明天吃什么、喝什么;對60歲的邱張榮來說,幸福就是水泥路能修到家門口,能在家附近悠閑地遛彎,不用擔心房屋漏水,家里沒米沒油;對于40歲的曾林珍來說,幸福就是兒子的病能好起來,女兒能在暖和的被窩里睡覺,自己在明亮的廚房給孩子們做飯,不用擔心孩子們冬天洗澡受涼感冒……通過一次次深入走訪,各家各戶最迫切的心愿是什么,在外的讀書郎啥時候回家,被子暖不暖,柴火燒得旺不旺,曾紅都了如指掌。
曾紅為貧困戶送去冬被
俯首甘當“孺子牛”
扶貧路上無小事。曾紅對照了解的貧困戶情況,與村“兩委”干部一起商討解決辦法。針對劉清梅家當時可以享受的3500元危房加固資金遠遠不能滿足危房改造要求,他便動員當地3個愛心企業家開展幫扶。為了節省開支,他開私家車去拉洗手盆、便盆、水泥、水管等建材,帶著村干部和志愿者幫老人搬家并進行房屋粉刷。今年,劉清梅老人住上了煥然一新的房子,里面吊頂、家具、電視機一應俱全,自來水、電暢通。
穿過一片松針林,沿著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山路走大約100米,就能看見小山丘深處一座紅磚瓦房內,住著湖塘村五保戶邱張榮。看到現在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住在山下的人們家家戶戶都是水泥路修到家門口,老人家羨慕極了。曾紅一聽老人有這個心愿,他便答應會把這條通到家門口的山路修好。但他心里知道,目前資金、政策全無。小山丘腳下的鄰居也說,“那個山后背就他一個人住那,多少年了,要修路?難!”
曾紅和鎮村兩級機關干部、愛心人士幫助五保戶修入戶路
沒有資金就想辦法湊。10月15日,他聯系同學會和當地愛心人士,籌集了4500元“修路基金”。錢湊夠了,他把買到的水泥、沙子、螺石等建材運到工地,并發朋友圈招募修路人手。10月17日,正逢重陽節,他一大早就提著一袋米和油來到邱張榮家,和13位鎮村干部、好心人開始了修路工作。“沒考慮到和泥沙套靴不夠,只好就近到村民家借。”為了節省開支,曾紅提前借好了鐵鍬、推車、扁擔,甚至套靴都是臨時從附近村民家找來的。
十幾個人負重往返于這條蜿蜒的只能通過一人的小山路百余次,肩膀挑禿嚕皮,腳底磨起了泡,硬是把這條雜草叢生的黃泥山路,一寸一寸變成了干凈的水泥路。
水泥鋪完的入戶山路
曾紅還記得前陣子下雨,邱張榮家屋頂有漏水現象。道路剛硬化,他就帶著工匠來到邱張榮家,幫他把很久沒維護的瓦片翻新。“十幾年了,能這樣關心我這個單身漢的,就只剩紅書記了。”提起曾紅,邱張榮想起了自己的親人,但這次,他臉上掛滿了笑容。
得知曾林珍的兒子赴北京治療需要高昂的醫藥費,曾紅號召當地愛心企業家捐款8000元;她家進行房屋粉刷時,他不僅親自監督還送去兩張嶄新的床;廁所改造時他送錢出力,還把建材親自拉到她家;要進行廚房改造了,他給曾林珍一家出點子。“有什么困難他都會幫忙解決,我都覺得不好意思,不知道要如何感謝他了。”曾林珍一邊帶我們去看家里熱水器等衛浴建材俱全的衛生間,一邊向我們介紹今年家里發生的變化,開心地笑了。
真情筑牢“連心橋”
幫助幾個貧困“大戶”解決了棘手的問題,“紅書記”更“紅”、更忙了。低保評審時,曾紅沒日沒夜地入戶調查、宣傳解釋政策、整理材料;貧困戶進行“五改”,他便幫助把瓦片等建材拉到貧困戶家門口;得知縣民政局有免費為殘疾人提供的輪椅,他親自從縣里拉回來;貧困戶有啥困難都有他真情幫扶的身影。
去年,貧困戶曾昭爽在進行危房改造期間,工作人員不慎摔斷了腿,他四處籌了2000多元給貧困戶送去,還幫忙跑腿報銷醫藥費;張昌文的妻子是湖南文家市人,由于戶口遺失20多年,資料不齊導致扶貧政策享受不到,他便開私家車往返文家市和上栗縣戶籍部門不下10次,幫助補辦、遷移戶口;65歲的黎俊華是棗木水庫移民戶,兒子患有慢性病,家中有2個孫子在讀書,全靠兒媳婦養魚、養豬、打零工維持生計,曾紅便幫助他們改廁、改房、申請產業扶貧獎補資金。逢年過節,30戶貧困戶都會收到幫扶干部送去的慰問品。去年過年,他組織給每戶貧困戶送去了過年水果;今年,所有貧困戶收到了十幾斤肉和魚。
劉清梅、黎俊華給曾紅送錦旗
不是和貧困戶在一起就是在為貧困戶奔忙的路上,曾紅鮮有時間陪伴2歲的小女兒。“有幾次周末,女兒都在地上打滾撒嬌不肯我出門”,提起古靈精怪的“調皮乖乖女”,曾紅既愧疚又無奈。去年11月,他原本答應女兒周六陪她,卻因為要和村干部商量扶貧工作而爽約。妻子理解曾紅的難處,便哄女兒到附近的文家市趕集。不久,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后,曾紅緊張地向大家請假后就急匆匆出門了。事后大家才知道,妻子打電話來說女兒在集市上走丟了。“幸好我及時趕到,四處托人尋找,女兒最后找到了,否則,人生的忙碌將失去了任何意義。”
“紅書記”舍小家顧大家,一腔熱情、真情為民,得到了貧困群眾的熱烈回應。今年年初的一天,曾紅剛到村委會,早早在此等候的劉清梅、黎俊華便要求他一定收下印有“精準扶貧暖人心,心系百姓辦實事”的錦旗。“幾次都想請他好好吃頓飯都被‘無情地’回絕了,只好沖他放狠話說如果不留下來吃飯就不要來我家了。”貧困戶十分感激這位年輕的“紅書記”,把他當做了自家貼心人。
綜合:大江網 桐木鎮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