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小羽 圖/ 花瓣網
來源:十點讀書(ID: duhaoshu)
荷蘭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寺廟,廟里石碑刻著一句話:
“既然已成事實,只能如此。”
寥寥數字,看似消極,但也傳遞出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
俗話說:“態度不同,人生的結果亦不同。”
既然已發生的事無法改變,那我們就努力改變對事情的處理態度。
雖難,但仍有跡可循。
1
遇挫時,多從自身找原因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做事遇到挫折時,要懂得自我反省,多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是幾個兄弟中資質 zui 好的,但他遇事總愛推卸責任。
曾國華自認才華橫溢,將來必定榜上有名。但放榜時,發現名落孫山。
他失望至極,怪老天爺沒給自己好運氣,恨監考沒有賞文才能,竟然還責怪自己老婆太柔弱,管不住自己,沒能好好約束他讀書。
科考失利,本該自我反思,但曾國華卻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
弱者推責,強者自省。
其實,那些優秀的人,只是都懂得從自身找原因,才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曾國藩的科考之路比弟弟更不順,他的第六次考卷還被當成反面教材,當眾刨析,讓其他考生引以為鑒。
遇到這樣的挫折,曾國藩沒有氣餒,而是不斷反省。
他發現自己的文章過于拘謹,不夠大氣,而后開始著眼問題,下苦功夫精進。后來順利考中秀才、進士,進入翰林院。??
還有唐代書生趙蕤,科考幾次都失敗,受到巨大挫折后隱居山林。他開始沉淀反思,并專注術數的研究,事后完成《長短經》,一經問世,便引起轟動。唐玄宗還主動邀請他做官。
蘇格拉底曾說:“未經自省的人生沒有意義。”
自省并非是自我否定,不是一味妄自菲薄,而是一種自我負責、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遇事常思己過,能清晰地認識自己,理清自己的優劣勢。
遇事多從自身找原因,才能不斷修正精進,成就更卓越的人生。
2
失意時,抱怨不如改變
三毛說:“偶爾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種情感的宣泄,也無不可,但習慣性的抱怨而不謀求改變,便是不聰明的人了。”
抱怨改變不了事實,既已發生,不如接納,活好當下。
看過一個故事。
塞爾瑪陪丈夫駐扎在沙漠陸軍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演習,她一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內。
天氣炎熱,即使在仙人掌的陰影下也感受不到一絲涼意,讓人煩躁。而且由于語言不通,她沒有一個朋友。
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可想而知,很讓人沮喪。
塞爾瑪難過之際,便寫信跟父母訴說自己的苦悶。
父親的回信雖簡單,卻影響了她的一生:“兩個人從牢房的鐵窗望出去,一個人看到了泥土,一個人看到了星星。”
同樣的環境,因心態不同,便能遇見不同的景色。
塞爾瑪讀完信,感到慚愧,決定在沙漠里尋找自己的星星。
她開始學語言,主動和當地人交朋友,發現他們都熱情好客;她研究沙漠的仙人掌,發現那些動植物都很有趣;她嘗試觀看沙漠的日出日落,感受沙漠的海市蜃樓……
兩年后,塞爾瑪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一本《快樂的城堡》,沒想到的是,成了暢銷書。
沙漠還是原來的沙漠,一切都沒變,只是心態改變后,塞爾瑪不僅找到了自己的星星,還實現了命運的逆襲。
認同這句話:“差不多任何一種處境,無論是好是壞,都受我們對待處境態度的影響。”
心由境轉,境由心生。
當心態變了,心境和處境都會隨之發生變化。
馬云曾說:“用不抱怨的人生態度才是第一位的。”
僅僅只圖口舌之快,發泄怨氣,不會有實質性的轉變。
遇事與其抱怨,不如努力解決問題;與其痛苦,不如主動改變。
3
心煩時,糾纏不如放下
王爾德曾說:“為了自己,我必須饒恕一些事。因為一個人,不能夜夜起身,在靈魂的園子里栽種荊棘。”
很多時候,麻煩事之所以會困擾我們。
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太過在意,所以才容易受傷害。
遇事不必事事計較糾纏,其實,饒恕他人,就是放過自己。
因政見不合,蘇軾屢次被朋友章敦陷害,先后被貶黃州、惠州、儋州,一生飄零四海。
他在到儋州之前,甚至已經準備好了棺木。
可以說,蘇軾后半生被貶的命運,幾乎都是拜章敦所賜。
讓人從榮華富貴到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樣的人應是恨之入骨。
然而命運時來運轉,蘇軾遇到大赦,皇帝召他回京,重新重用。
此時的章敦,惶恐不安,怕他打擊報復,便讓兒子寫信,希望蘇軾可以網開一面。
沒想到的是,蘇軾信中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
事情都過去了,就不要再提了。
蘇軾還安慰他,好好養病,身體重要。
周國平曾說:“人無法支配自己的命運,但可以支配自己對命運的態度,平靜地承受落在自己頭上不可避免的遭遇。”
與其一味地較勁、糾纏、抱怨已發生的事實,不如讓心態轉彎,跟生活和解。
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但并不代表你要糾纏許久。
豐子愷先生曾說:“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
昨日沒有過成你喜歡的模樣,明日也未必是你期望的樣子,但并不妨礙我們過好今日的生活。
糾纏過往,不如放下;憂慮明天,不如靜心過當下。
選擇放下,并非為了原諒,而是放過自己,從容面對。
4
在人生路上,我們決定不了會遇見誰,能發生什么,但我們能決定以怎樣的心態應對。
選擇自省不責怪,收獲更精進的自己;
選擇改變不抱怨,遇見不一樣的人生;
選擇放下不糾纏,是對生活 zui 好的滋養。
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無論生活如何待我們,愿我們都有力量微笑面對。
- END -
后臺回復“晚安”,送你一張特別推送
*作者:江小羽,讓文字伴隨你我持續成長。公眾號:滿媽記,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美文經授權發布。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