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為了廣泛宣傳改革開放40周年來上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全面展示上栗的產業之變、財稅之變、城鄉之變、民生之變、作風之變,進一步提高上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8年11月份,上栗縣委宣傳部與萍鄉市贛西文學學會聯合舉辦了“大美上栗”全國征文大賽。經過一個多月的征稿,活動組委會已收到全國各地超過1000篇的社會組來稿,以及本地約300篇的學生組來稿,來稿作者遍布全國28個省區市,最大已逾8旬,最小的為小學二年級學生。自今日起,《上栗發布》將每天持續推出社會組和學生組的部分優秀作品,敬請期待。
以“豆”出名,多種于田間,故名曰“豆田”。這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一個我已悄然生活了二十余載,也被世人雅稱為“小南京”-----“雞冠小鎮”的地方。
近兩年來,“豆田”已經算是家喻戶曉了,只要提起豆田,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毛豆”、“農博園”等代名詞,她就像星河中的一顆新星,冉冉升起,吸引無數的游客來一睹芳容。據統計,在旅游旺季,農博園的日人流量就突破了兩萬人次。
作為一名豆田媳婦兒,尤其是一個親眼歷經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老黨員家庭,這些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據家公家婆講,四十年以前,村民吃的是紅薯絲飯,住的是低矮的瓦房,交通很不方便,村路都是泥巴爛路。而且教育落后,村民基本上是文盲、半文盲。縱觀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今天,這些現象已找不到痕跡了。嶄新的校園,勤勞樸實的老百姓,淳樸的民風,都在為這座風情小鎮繪制別樣的風景。
走進農博園,穿過欄桿式的長廊,映入眼簾的便是雞冠花培育基地、油菜花、格桑花和百日草等花田。紅的嬌艷火熱、白的清爽怡人、粉的嬌羞可愛,黃的平易近人等等。置身于花田中,多少煩惱和憂愁總能讓你拋卻腦后,只想著把花兒的香味都吸入腹中,把幸福和甜蜜留在心田,蝴蝶和蜜蜂們都沉醉在了花海里、梨園和桃園中。
往南走進,多肉植物園、綠航綠蘿園、西瓜園、草莓園、葡萄園等吸引著無數的游客來采摘、野餐等放松心情。南上坡點,便是紅色革命基地“炮臺嶺”,沿著蔥郁的林蔭小道而上,墻壁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畫,展示出濃厚的紅色文化和鄉土氣息。爬上炮臺嶺,親手觸碰大炮,撫摸炮臺邊緣,感受先輩們曾經英勇無畏、浴血奮戰的那種恢弘場面。再走進民俗文化館,去了解雞冠山鄉雞文化和傳統特色文化。
慢慢徒步往東走,你會欣喜于荷塘里或打著朵兒,或舒展花瓣的荷花。在黃梅時節,聞著青草池塘里的蛙聲,靜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意畫卷。荷花的旁邊,是扶貧認養種植基地,助力百余戶重度貧困家庭,早日走進小康生活。新型的扶貧方式,綠色經濟的蓬勃發展,讓這座小鎮成為了省級生態村,省級4A級旅游示范點。
漫漫的路途總會有倦意酷暑的時刻,來到瓜果種植地看到各色蔬果,全身的疲憊也會倦意全消。顆顆垂懸于葡萄架上的葡萄甚是精美,一眼望去整齊、和諧的大棚,一片蓬勃的生機。個個綠油油的西瓜像個胖娃娃閑適地躺在綠葉之中;粒粒飽滿的草莓像小姑娘紅紅的臉蛋垂掛在枝丫上。這都是勤勞樸素的農民伯伯的致富渴求和朝陽下的汗水所成,在一瓣瓣花朵的灼灼盛開間感受生命的璀璨于美麗。
每當華燈初上,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勞累了一天的村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踏著節拍,跳著優美歡快的舞蹈;又或是在露天歌攤高歌一曲,唱出新生活的精彩,舞出鄉村新風尚。
這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一座承載著眾多老百姓幸福生活的風情小鎮。這里山水秀麗,生態休閑,你還在等什么呢?快帶上心愛的Ta一起來感受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