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炮之古都,這是怎樣大氣磅礴的定位?無論是歷史之悠久,還是制作規模之大,上栗的花炮都是無與倫比的。
上栗是從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路走過來的,古老的歷史,為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紗。
“爆竹祖師”李畋的故鄉,便在上栗。民間傳說中,有李畋利用“竹實硝磺”給唐太宗除妖解瘴的故事,也由此引發開來花炮行業的興起和繁盛。
豐富的山林資源為上栗提供了做炮紙的原料,南宋晚期至元朝中后期,上栗人開始利用山上的毛竹生產爆料紙,到了元朝后期,又具備了生產鞭炮的主要原材料——一硝二紙三硫磺,奠定了上栗的鞭炮生產由“竹筒實硝磺”向“紙筒實硝磺”進化的基礎。故此,上栗的鞭炮早于瀏陽,先于醴陵。
上栗鞭炮的興盛時期為明末清初,據《萍鄉縣志》載,明朝崇禎年間,上栗的私營紙槽有80余家,鞭炮作坊400家,從業人員5000余人,年產鞭炮達到3.5萬箱以上。那時,上栗南北兩街分布著泰和隆、祥生厚、松茂源、益盛祥、正利乾、元記本、榮茂隆等數十家著名炮莊。上栗人生產的正鞭、八扣、紅綠頭等鞭炮產品遠銷南洋,并由此形成了專門運輸鞭炮的碼頭。
花炮古都,從此霸氣地屹立于華夏大地。
上栗花炮,是閃耀在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在星辰的寂靜中,我匍匐在上栗的大地上,傾聽著炮竹的脆響,仰望著煙花的光芒。那噼啪聲,將我從夢中喚醒;那斑斕的色彩,讓我的心靈五彩繽紛。生命中沉淀許久的寂靜,忽然就閃耀出了絢麗的火花。
我多么渴望,也將自己幻化為一束花炮,在上栗的天空閃亮。
這是一座古老土地上的輝煌。上栗人把生活融入在炮聲中,把夢想雕刻在花炮上。
構想著上栗人曾經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古老的炮莊,梳著辮子的小男孩,糊著炮紙的母親,汗流浹背卷著炮筒的父親。這是一幅幅生活的寫真,是古老上栗的物象。穿越過歲月的隧道,聆聽著炮竹的聲音,欣賞著花炮飛天那璀璨的圖案時,我依稀看見了上栗人制作炮竹和花炮時額頭上晶瑩的汗珠,聽見了他們辛苦勞作的喘息聲。久而久之,那汗珠,那喘息,就濃縮成上栗人靈魂里的行行詩句。
爆竹、花炮,是上栗人生命的氣象。
上栗花炮,是上栗走向世界的名片。
1987年8月,在西班牙舉行的第 24屆國際煙花節上,上栗花炮以其構思奇特、造型獨特、音色交織的燃放效果,榮獲第二名。
2008年,上栗傳統煙花制作技藝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炮之古都的偉大,正是在于上栗人用汗珠和喘息創造了中華的文明,締造出了生活的燦爛。一串串炮竹,宛若光陰的詠嘆;一束束花炮,仿佛歲月的物象。上栗人生命的全部意義,就濃縮在那聲聲脆響、束束煙花之中。
為此,我緩緩舉起手臂,向上栗人致敬。
湖水之碧藍
天堂湖,這名字叫得超凡脫俗。
天堂湖,在赤山鎮楓橋村,三面是山,一面是壩,水上有島,島上有樹。那山叫夜合山,連綿起伏,碧綠養眼,包容著一湖碧藍,濕潤如玉,為一面湖構筑了理想的背景。
它是我見過的上栗境內面積最大的水面。
佇立在湖邊,我在想著,這就是人類幻想中的天堂嗎?這就是我夢中的水鄉嗎?遠離了人煙,逃離了喧囂,獨居這青山之中。
大自然,總會給人類呈現出意想不到的物象。
在山巒青翠、透澈碧藍、風光旖旎的天堂湖面前,我弓首肅立,表達著虔誠。
正是金秋十月,秋水凝重,飛雁驚鴻,湖水波光瀲滟,蕩漾著金色的陽光。
上栗的陽光,在享受著天堂湖水的滋潤和愛撫。
沐浴著山風,沿湖畔行走,一湖的碧藍,仿佛仙境。對水的膜拜由來已久,按照古希臘哲人泰勒斯的說法,水生萬物,也就是說,自然萬物由水而來。可是我此前看過的水,要么白得晶瑩,要么綠得蒼翠,哪來如此靈秀純粹的藍啊。
我凝神,天堂就是如此令人心馳神往嗎?
這碧藍的水,讓它身邊的自然之物無不呈現出奇異之景。天空在上,宛若水洗一般,澄凈,清爽;山巒在旁,好似水滋潤過的,青碧,蒼翠。水中之舟,仿佛飄曳在藍海中的一枚樹葉。看不見水下的魚蝦,它們是如何在碧藍的湖腹里搖擺著自己的尾巴,何等的自在逍遙。在那樣的念想驅使下,我忽然想縮身成一條魚、一只蝦,也搖擺在這碧水的世界里。
小島旁的一彎水,儼然衣袂間一枚翠色的玉,隱在狹長的水面。日光粼粼,如這翠玉上鑲嵌著的鉆石。
聽到了幾只鳥的叫聲,扭頭,看見它們從湖面掠過,用翅膀扇動起碧藍的湖水,漣漪之處,純藍的暈圈層層疊疊,鳥的身子也被染成了藍色,宛如蔚藍天幕底襯上一枚枚高貴的徽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如夢似幻的天堂湖水,必然會吸引來無數的鳥。果然,我看見了一群群的鳥,成群結伴在湖的上空快樂飛翔,只聽見翅膀劃過氣流時發出的聲音。突然,它們發出了驚天的鳴叫,俯沖向湖面,用生命的全部熱情和赤誠來擁抱一池碧水。
它們的翅膀,牽引著我的目光,也向湖水奔馳而去。
突然,起風了。在風的作用下,湖面波浪滔滔,宛如滄海。
天堂湖的風,吹散了我的頭發。這天堂之風,竟然如此調皮,將我的頭發吹亂還不夠,又進入我的身心,從肌膚的每一處縫隙里滲入,清濾過大腦,疏通著血管,貫通著骨節。那一刻,我聽見了風在我身體中的歡愉聲。是的是的,唯有這天堂湖之風,才可以滋潤我的肌膚,穿透我的身心。
瞻仰天堂湖,仿佛我與它命中的約定。它的柔情,它的蜜意,點點滴滴,絲絲縷縷,慰藉著我生命里余下的日子。
溶洞之奧秘
位于楊岐鄉楊岐山風景名勝區境內的孽龍洞,是上栗一道幽美的風景線。
喜歡洞的幽深,有種禪的味道,適宜我的性情,因此賴在蛟龍洞里不肯出來。
大凡溶洞,必藏匿著神仙和傳說。相傳,古代鄱陽湖有條孽龍,企圖把江西變成澤國,四處興風作浪殘害百姓,后被許真君制服于萍鄉楊岐山下的這個山洞里,孽龍洞故得其名。
四公里長的孽龍洞蜿蜒曲折,溪水相伴,水隨洞轉。洞內廳廊相連,最大的洞廳高達三十米,可同時容納上千人。洞內的石筍、石花、石幔玲瓏剔透,物象千姿百態,宛然一座蔚為壯觀的天然雕塑藝術長廊。
置身于洞中,宛如進入了地下宮殿。
洞內遍布形態萬千的鐘乳石。仰望,六米高的臥龍廳頂部的那塊乳石,如龍首高昂。龍身蟠隱于頂內,形象逼真。龍,是華夏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作為一種精神氣象,它在孽龍洞中扮演著救世的角色。龍之相,這是孽龍洞的奧秘所在。
那塊被命名為“茅舍春柳”的石頭貼緊石壁挑出,頂上流巖,仿佛一層厚厚的茅草,酷似村野茶肆,令我恍然入世。它的對面,隔著一泓清水,我看見了一片濃密的鐘乳石,好似排列在一起的垂柳。沿石壁向隙罅里望去,一掬琉璃般的水面上殘蝕的石林,仿如一片被海水淹沒吞噬的城堡廢墟。
孽龍洞的水亦有境界。洞中有河,水隨洞轉,風光旖旎,巧奪天工。佇立在“洞天飛瀑”下,清泉從峭壁飛湍而下,直注碧潭,形似一條倒垂的銀河,激成條條湍流。詩人李白的那句“恰似銀河飛九天”的氣勢,在我的眼前閃現。“靈泉”則是一橢圓形的清池,薄薄的池邊似人工砌筑,池前那組屏幕般的鐘乳石,若浴室前的一道遮幕。數米高峰巒重疊的“蘑菇山”下,清流淙淙,匯成無數小瀑,飛沫瀉練,水汽氤氳。此情此景,像極了一幅立體山水畫軸。我多么想乘船于蕩漾的水波,船在水中行,槳在洞上劃,這是何等美妙的物象。光怪陸離的燈光下,忽見風雷、波濤、金鼓、萬馬四重石門,瞬間氣勢磅礴,氣象萬千。
洞中有水,此為仙界。洞中聽水,若白居易《琵琶行》里的那句“如聽仙樂耳暫明”,心靈頓時空明。人的境界物我兩忘,超凡脫俗。六根清凈,是禪。此刻,生活中的煩惱,塵世里的雜念,一切的一切,都漸漸遠去。
兩層樓高赭黃色巨石頂上的“仙山池”帶著仙氣,兩根石柱狀如華表,柱身上的龍紋隱約可辯。薄如瓷碟的池沿,形同疊砌的荷花瓣,池底的幾株石花,潔白如霜,似海中珊瑚,璀璨絢麗。
蹲下身子,鞠一把腳下的水,身心便在水中搖曳。
四千多米長的孽龍洞景觀竟然有百余處,堪稱蔚然大觀,而且無不帶著世間的萬象:仙女下凡、海獅出水、蛟龍探首、石鐘長鳴、梯田接云、芙蓉含苞、瓜果飄香、深洞晴雪……神奇妙絕、意趣橫生之景致,勾連起我無窮的遐想。
深幽奇美,這正是孽龍洞的境界。
出得洞來,眼前一亮,只見群山四合,芳草翠綠,風物無限。
入洞攬勝,是我在上栗的幽古之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