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祝賀我鎮工辦陳凌榮獲了江西省統計局第二屆“最美江西統計人”的稱號。
青春和汗水奏響基層統計最強音
——記上栗縣上栗鎮統計站站長陳凌
他是一名老鄉鎮。出于對統計工作的熱愛,他從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成長為眾人信服的“活賬本”;他是同事和家人眼中的“大忙人”,一輛摩托車跑遍十里八鄉,忙起工作來連父親住院、兒子高考都顧不上;他是企業免費的“分析師”,解憂幫困的“貼心人”。他,就是上栗縣上栗鎮統計站站長陳凌。
苦練內功,“門外漢”嬗變“多面手”
1994年9月,時年23歲的陳凌從江西農業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上栗鎮政府,成為鎮統計站的一員。上栗鎮是上栗縣城所在地,也是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模以上服務企業、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建筑業和房地產企業的集中地。剛從事統計工作之時,面對那一串串陌生的詞匯、一份份統計報表,陳凌心底直打鼓。
深感自身能力不足的他,把學習作為提高履職能力的重要抓手。晚上挑燈夜讀,只為弄清領導口中的“行話”,讀書筆記多達40余本。為了弄清報表里的真實情況,他步行20余公里,找到鎮里的“老統計”虛心請教。市縣里有任何培訓,他都主動向上級部門爭取參訓名額,并在積極參訓中與同行進行細致探討。虛心學習、積極探索,他也迅速從一個統計口的“門外漢”,成長為讓同事放心的“活字典”。近些年來,伴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統計信息化成為了統計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這讓不會使用電腦的他倍感壓力。面對困難他絲毫沒有退縮,而是在工作之余自費參加電腦操作培訓,從最簡單的開機關機,到嘗試打字、精通制表,這均得益于他放棄休息時間反復練習、不斷嘗試。也正因為保持著這種勤于學習的態度,陳凌的業務知識、業務水平在學習中不斷得到提升,較好地適應了當代統計工作的高標準、嚴要求。
工作忘我,“老黃牛”還是“薄情郎”
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保障統計數據的真實、準確、可靠,是統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為了弄清楚企業的真實情況,陳凌經常騎著一輛摩托車上山下鄉,確保每一個數據來之有據、查之有源。
每次的全國農業普查、人口普查、經濟普查,是基層統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歷次的統計調查工作之中,陳凌總是反復與上級部門進行溝通,徹底弄懂弄通每項指標,并多次組織調查員、統計員進行業務培訓。白天給抽調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帶領走街串巷、入戶上門收集數據,晚上核實數據、匯總錄入,經常一忙就忙到凌晨兩三點。
“既然選擇了做一名統計人,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這是陳凌時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整天與數字打交道的他,面對枯燥、乏味的生活,卻始終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完成每一項工作。月報、季報、半年報、全年報,一年到頭處處可見他忙碌的身影。二十五個春秋,二十五年的寒來暑往,他像一頭“老黃牛”一樣在默默的耕耘。
在妻子劉碧林的眼中,陳凌就是一個“甩手掌柜”,結婚多年來,家里家外的事情全靠她張羅,親朋好友的婚喪嫁娶,他從未參加過。2017年,陳凌的老父親因患腦血栓住院治療,忙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核查工作的他,根本沒時間去照料。妻子既要忙著照顧老父親,又要操心家中的大小事務,感到身心疲憊,對陳凌說:“干統計沒前途也沒錢圖,你沒日沒夜的圖啥呀?”面對妻子的不滿,陳凌十分內疚,輕輕的對妻子說:“長期安排我搞統計,就是黨委、政府對我的肯定。我知道對這個家有虧欠,但我放不下手中的活,家務事只能辛苦你了。”
對于兒子陳宇,陳凌總是心有愧疚。孩子打小起就喜歡跟爸爸在一起,但忙于工作的陳凌總是失信于孩子。從小學到高中學校,次次家長會都是母親去參加,連兒子的班主任和授課老師都不認識,更不要說請老師關照自己的孩子。有幾次妻子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去參加家長會,陳凌頭天答應了兒子但第二天忙于工作又忘記了。面對老師的責問,兒子回家后憤怒的對陳凌說:“你從不關心我!我沒有你這個爸爸!”
在20多年時間里,陳凌只能在春節期間短短的幾天假期陪伴孩子與妻子。忙于工作的他在兒子參加中考、高考等關鍵迎考期間,都沒有陪在身邊。事后他總是跟兒子說:“爸爸這段時間真的忙,考試只能靠自己,我去了反而讓你分心。”他這種默默奉獻的精神激勵著孩子,兒子在母親的照料下以優異成績考上同濟大學,畢業后又到意大利留學深造,成為了全家人的驕傲。
真情幫困,“分析師”更是“貼心人”
統計是用來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抓手。在從事統計工作的二十多年里,陳凌養成了數據分析的習慣,總喜歡通過橫向、縱向對比,考究數據的真實性,并以此積極向鎮黨委、政府提出建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2015年的一次數據分析時,陳凌發現一家花炮企業數據異常。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他認為企業遇到了困難,便主動上門與企業主柳建林面對面溝通,得悉企業正在擴大生產規模,但資金鏈卻出現了情況,導致企業生產經營出現重大問題后,陳凌在勸說企業多想辦法的同時,積極向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匯報,尋求解決之策。
在陳凌的多方奔走之下,鎮黨委、政府結合縣里的“財園信貸通”政策,以及中小企業融資政府擔保等政策,迅速幫助企業融資150萬元,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2017年,該企業年產值達到2000多萬元,實現了“裂變式”擴張。見到企業實現了良性發展,陳凌又主動上門,幫助企業成功申報了規上工業企業。
從事統計工作25年,陳凌服務企業的事例不勝枚舉。每次發現企業存在困難時,他都主動伸出援手,盡最大努力幫企業排憂解難。無論是企業的生產經營,還是行業發展趨勢,他總是不厭其煩的給企業提出合理建議。境內的企業主也稱陳凌為免費的“分析師”、企業的“貼心人”。
25年統計路,風雨無阻服務情。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默默付出。在枯燥的數字實現夢想,在貼心服務中成就事業。陳凌,這個來自基層一線的統計工作者,用青春和汗水,奏響了統計工作的時代強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