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加強典型示范引領,推動各層面以先進帶后進、以點帶面,在全縣形成移風易俗鄉風文明改革“學有榜樣、行有楷模、趕有目標”的濃厚氛圍,我縣各地積極組織開展移風易俗“五個100”系列群眾推薦評議活動。通過廣泛發動、層層推薦、征求意見、逐級公示和評議推薦等程序,共有4個對象入選江西省移風易俗“五個100”先進典型。
現開設移風易俗“五個100”先進典型事跡專欄,分4期分別對孝老愛親“好媳婦”、婚事新辦“好公婆”、不要彩禮“好岳父母”、弘揚新風“好理事長”4個類別先進典型進行推介,本期為第1期,重點展示婚事新辦“好公婆”事跡。
婚事新辦“好公婆”
呂建林、戴俊芳
66歲的退役軍人呂建林家住上栗縣桐木鎮老上萬東路,與其妻子戴俊芳均是原桐木供銷聯社的一名普通職工,生育一子一女均已成家立業,如今一家人生活得和諧、溫馨、幸福,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家風、開明的思想、無私的奉獻。在為女兒籌辦婚禮時,親家問呂建林要多少彩禮,呂建林卻不假思索地對親家說:“我們何不如喜事新辦、婚事簡辦,不搞大操大辦、不收受彩禮,除了添置一些日常必需品,其余的費用能減則減。”親家有點不可思議,現在很多年輕人婚嫁的時候都講彩禮不能低于多少,還要有車有房,你們不講彩禮,我們過意不去。呂建林夫妻卻微笑著說:“孩子們因愛組建一個家,家是講愛的地方,而不是講‘禮’的地方,只要他們有愛,有沒有彩禮都會幸福。”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本該嚴肅而緊張的商談婚事、彩禮氛圍是那么的融洽、和諧。鄰居不解地說:“養育兒女不容易,結婚就應該收彩禮的。”他卻淡淡一笑的說:“嫁女兒不是賣女兒,養女兒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女兒嫁與未嫁都是我的女兒,作為父母女兒幸福就是我們的期望。”次年,呂建林的兒子呂桃結婚,兒媳的父母知道他嫁女兒沒有要對方的彩禮,十分感動,商談婚事時說:“我們學學親家的樣,也不收彩禮,只要孩子們過的好就行,相信你會把我的女兒當成自己的女兒一樣照顧好,再說現在都在提倡不要彩禮。”就這樣,兒子結婚也只是簡單招待了親戚朋友,簡單喜慶卻又不失熱鬧。
呂建林的兒媳是一名醫生,夫妻兩開始總擔心兒媳換了一個陌生的生活環境會不習慣,所以兒媳喜歡吃什么、生活習慣怎樣......他們都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著。因兒媳的職業特殊性,常不能按時吃飯,有時等忙完工作錯過了食堂的飯點,呂建林夫妻倆就想著每天中午送飯給兒媳,可兒媳擔心公婆年紀大了,路上來回不安全就怎么都沒同意。呂建林對兒媳說:“呂桃在外工作,也不方便照顧你,我們夫妻退休在家也沒有什么事,在家做好飯,一來可以發揮我們的余熱,讓我們有存在感;二來也能讓你按時按點吃好飯,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兒媳看到公婆這么關心她、愛護她,激動得流下了幸福的眼淚,感嘆的說到:“真的很幸運!在娘家有父母疼愛,在婆家有公婆寵愛。”在兒媳的眼中,公公婆婆早上五點鐘起床準備早餐,清洗整理一家人的衣襪、鞋子,按時接送孩子們上下學,和孩子們一起等我們下班回家吃飯,還經常參與護校站崗……一件件家庭瑣事都是呂建林夫妻承擔著。“婆婆長期以來雙膝關節疼痛,行走不便,外婆在世時,經常陪著一起去看外婆,即使是短短幾分鐘就能到達的距離,婆婆常常需要十幾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只為看看外婆,陪外婆聊聊天。在外婆生病的時候,婆婆經常熬外婆喜歡喝的湯,做外婆喜歡吃的菜送去給她吃。”兒媳說,看似平常的事情,卻讓我備受感動,因為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公婆的身上,我看到并感受到他們對長輩的孝順、對晚輩的關懷。孫女出生后是呂建林夫妻幫著照看,為了能夠照顧好孩子,60多歲的呂建林主動報名參加了社區開辦的家長學堂學習班提升自己,努力讓孫女陽光、快樂成長。孫女兩三歲時,就天天粘著她爺爺,像個小尾巴樣,怎么甩都甩不脫,就算給兒媳婦送飯的時候也要跟著,爺孫倆的深厚感情讓人十分羨慕。在酷暑炎熱的夏天,呂建林夫妻怕兒媳婦肚子餓,戴俊芳早早的就把飯菜做好,呂建林就用一根背帶綁著孫女放到他肩上,騎著自行車就給兒媳婦送去可口的飯菜,呂建林常常都是汗流浹背的。兒媳婦說:“每天看到熟悉的身影,背上背著我的寶貝,那是一種無言幸福。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我一定把公婆的這份沉甸甸的愛化為立足做好本職工作的動力,讓愛傳遞,用愛心服務好病人,時時處處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崗位實現自身價值!”
感恩生命中的遇見!一聲媽,一聲爸,一起穿梭春夏秋冬!平凡的生活皆是幸福!呂建林夫婦感人的事跡只是桐木鎮淳樸民風的一個縮影,正是有他們這樣崇尚新風、自覺倡導新婚新辦的好公婆,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村規民約,弘揚新風尚,才有了如今民風淳樸、環境優美的新農村。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