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他們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據了解,“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作為科學家主導的公益項目,“科學探索獎”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無人區”,探索社會支持基礎研究人才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
女性獲獎人數達8人,為三年之最!
,時長00:21
三年來,這項獲楊振寧親自推薦的中國人自己的科學獎,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女性科學家都去哪了?這次,她們“殺”回來了!
“科學對性別沒有偏向性”,女性科學家不比男性科學家弱!在最新公布的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中,女性獲獎人共有8位,是三年之最。根據統計,2019屆女性獲獎人共有4人,2020屆女性獲獎人有5人,2021屆女性獲獎人共有8人。獲獎比例由去年的10%上升為16%。統計數據還顯示,三年來,共有17名女性科學家獲獎,總占比11.3%。
88年“小鮮肉”上榜,90后科學家獲獎還遠嗎?
據介紹,科學探索獎推出“新星機制”護航探索青年,每年至少評選5位35歲以下獲獎人。在今年的評審中,依然有至少5個獲獎名額保證35歲及以下的優秀申報者獲獎。獲獎名單顯示,在這一次的獲獎者當中,最年輕的是一位出生于1988年的“小鮮肉”科學家,預計明后年很可能就會迎來“90后”科學家!
統計數據顯示,三年來,150名獲獎人平均年齡為40歲,其中,35歲以下為21人。而從今年的獲獎人情況來看,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40.5歲,其中,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于1988年出生。
楊振寧說過“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困難時期,是得了博士學位以后,5到10年期間,這個期間要選擇一個領域,要在這個領域里做出來一個能夠站得住的工作,這是一個新的挑戰。‘科學探索獎’特別關注這個領域的學者,這是非常有遠見的一個計劃。”
中國科技事業“百花齊放”,獲獎人來自全國13個城市
據“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介紹,今年共有1135位青年科學家參與獎項申報。最終獲獎者來自全國13個城市,而蘇州、長沙等非一線城市首次有人上榜。北京25人,上海有5人,香港、南京、合肥和長沙都有3人,其他地區8人。另外,本屆獲獎人來自33家不同法人單位,機構分布更廣泛,9所高校、6個科研院、1家企業首次有人獲獎。其中高校38人,占比76%;科研院所11人,占比22%;國企1人,占比2%。
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首屆“科學探索獎”獲獎人的周欣對此表示:“獎項‘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地對多地區、多機構的獎勵,體現出中國科技事業‘百花齊放’的發展。”
總金額超諾貝爾獎,中國人自己的科學獎
(推廣)
從總金額看,科學探索獎已經遠遠超過了諾貝爾獎,它獎勵的是青年科學家,而獎金用途,由獲獎者完全自由支配,這可以助力年輕科學家更心無旁騖專注對未來的探索。
周欣于2019年獲得首屆“科學探索獎”,隨之在2020年度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年度創新人物”。疫情期間,他和團隊在全球首次實現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肺功能損傷無創評估,為他們的臨床康復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也是現有臨床影像技術的重要補充。
另一位與他同獲去年中國科學院僅有的兩位“年度創新人物”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以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證明“量子優越性”的陸朝陽,同樣是首屆“科學探索獎”獲獎人。
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是“科學探索獎”三年一貫堅持的宗旨,青年科學家因此備受鼓舞。而中國人有了自己的科學獎項,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海外科學家們回歸祖國。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他們的歸國,是對先輩精神的傳承,為目前我們面臨的各種科研難題助力,不讓中國因技術被“卡脖子”成為中國科學家薪火相傳、代代努力的堅定信念。
致敬所有科學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