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西日報
江西新聞客戶端訊(江西日報記者陳化先 通訊員張艷華)2月的井岡山,云遮霧繞。
90多年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星星之火,成為漫漫黑夜的指明燈。
90年后,井岡山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走向全面小康的起點。
歷史在這里交匯,不變的初心、不變的使命,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戰場,一以貫之的是為民謀幸福的承諾,是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19.03萬井岡兒女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去年,井岡山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2017年的9556元增至2021年的14551元。
接續奮斗再出發,井岡山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5周年之際,記者深入井岡山,感受山鄉巨變,探訪老區鄉村振興的鏗鏘步伐。
▲脫貧五周年的井岡山。攝影︱江西日報記者吳文兵 吳福清
接續探路
井岡山腳的源頭村,有一條3.1公里的羊腸小道,曲折蜿蜒,直通黃洋界。當年,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和戰士們,為解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給養,肩挑背馱,把30多萬斤糧食挑上了井岡山。從此,這條小道被譽為“挑糧小道”。
穿越時空,一脈相承。如今,共產黨人沿著“挑糧小道”走上了康莊大道。
2016年2月2日,南方小年。習近平總書記乘車沿著崎嶇山路,來到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看望慰問貧困群眾。他深情地說: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將繼續大力支持老區發展,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井岡山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產業為根、立志為本”的富有井岡山特色的脫貧道路。
以“鄉有扶貧團,村有幫扶隊,戶有責任人”為標準,全市3000多名黨員干部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與群眾同吃、同住、同走脫貧路。
以精準為核心,井岡山創新紅、黃、藍“三卡識別”辦法,做到識別上精準,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有能力的扶起來,扶不了的帶起來,帶不了的保起來”的脫貧要訣,涵蓋產業扶持、保障兜底等脫貧舉措核心要義,推動貧困群眾認清形勢、找準道路,堅定地跟著黨和政府走;引領黨員干部對癥開方、精準施策,真心實意帶著貧困戶干。
于風云如煙的竹林深處,在阡陌縱橫的鄉村沃野,井岡山黨員干部揮灑青春和汗水,把星火撒播在這片紅色的熱土,以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脫貧群眾的幸福指數。
▲萬象更新的神山村。攝影∣江西日報記者吳文兵 吳福清
2021年9月29日,剛上任的井岡山市委書記傅正華在部署鄉村振興工作前,帶領全體黨員干部來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敬獻花圈,緬懷革命先烈,賡續井岡山精神,旨在推動井岡山更高標準“銜接”、高水平“民富”、高質量“村強”、高品質“景美”、高效能“人和”。
新征程的錚錚號角已然吹響,在“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一個新的井岡山正在拔節生長。
聚焦基層基礎,井岡山學習革命斗爭時期“支部建在連上”的經驗,實施“四項提升”工程。44名縣級干部每人帶頭包干2個村、140余個市直部門和駐市單位幫扶128個村;抽調600余名黨員干部下沉一線;扎實鞏固先進村黨組織19個,提升后進村黨組織4個;打造“紅色名村”29個。
圍繞產業、就業、創業,聚焦鄉村人才,井岡山從三處發力。
——選好排頭兵。通過以實戰實效賽馬、選馬,為全市96.7%的鄉鎮配備了來自鄉村振興一線的黨政正職,90%的村書記成為“雙帶頭人”。
——鍛造生力軍。開展“四請四回”活動,吸引399名井岡山籍人才返鄉創業;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累計培育“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528名,60%以上的農村黨員掌握了一門致富技能。
——以鄉村能人示范帶動。建立“鄉村能人工作室”“鄉賢館”,引進外地人才、鄉賢人士,鼓勵本地外出務工能人回鄉投資、創業,培養壯大本土幫貧帶弱力量,實施“黨員示范帶動工程”。
▲煥然一新的古田村。攝影︱江西日報記者吳文兵 吳福清
紅綠相映
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沿著歷史的脈絡,井岡山人闖出了一條條新路。
這里,層巒疊嶂,千峰競秀,林海蒼茫,7000多公頃次原始森林郁郁蔥蔥。
蜀水河畔,黃坳鄉黃坳村,森林覆蓋率達90%。去年,村莊以建設“紅色培訓教學點、美麗鄉村示范點”為契機,健全完善基礎設施,擴容提升紅色基地。僅去年就接待研學學生3.6萬余人次,參與農戶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達20萬元。
茨坪鎮土嶺村,古樹參天,一條山溪在此形成四個清水澄澈的水塘,由此形成了半畝方塘旅游度假村。
這里,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犧牲4.8萬多名英烈。這片熱土已經成為后人汲取信仰力量的精神高地。
“焚燒田契債約”“窮人沒有飯吃,到土豪家里挑谷子”……井岡山拿山鎮長路村,曾經寫滿標語的老屋,如今已改造成雅致的民宿,吸引著一批批游客。
讀一段鮮紅的黨史,品味信仰的甘甜。柏露村,這個召開過事關紅軍生死存亡會議的村莊,大力修復提升“柏露會議”舊址,新建歷史展館,挖掘“四個一”故事,打造紅色講解隊伍,成為一個“有史可讀、有景可看、有情可寄”的紅色旅游新村。
井岡山打破地域限制,整體規劃打造,以點為基、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形成了一個全山覆蓋、全域循環的“紅色綜合體”。
把山區變景區。井岡山以“全域旅游、全民創業、全村美麗、全面小康”的發展思路,形成村村有看點、處處是景點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串聯茅坪、大隴、柏露等村,圍繞“一帶一區一園”布局,打造具有井岡山特色的“紅旅融合、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示范區。
讓農戶變商戶。井岡山把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鼓勵發展觀光農業、農事體驗、戶外休閑、研學培訓等鄉村旅游,打造了隴上行度假村、長塘古韻等一批精品示范點,目前全市發展民宿350家,客房6000余間,1萬多個床位,群眾搭上了旅游發展的致富快車。
變優勢為財富。井岡山以拿山、碧溪、光明等鄉鎮為重點,全力打造井岡蜜柚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產業;以廈坪、龍市等鄉鎮為重點,壯大紅米、南瓜、茄子等規模化種植,依托紅色體驗式農業,開發“紅軍糧、紅軍菜、紅軍果、紅軍餐”等特色休閑農業產品和服務。
▲神山村豎起“為您點贊”金色雕塑。攝影︱江西日報記者吳文兵 吳福清
人民之贊
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物資匱乏,紅軍把繳獲的食鹽分給村民,村民李尚發分到食鹽后舍不得吃保存下來,直至1959年,老人將這罐珍藏了31年的食鹽捐給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在黃洋界保衛戰中,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數次打退敵人四個團的進攻,勝利的力量源自群眾。
一罐鹽,一次戰斗,正是當年紅軍與群眾同甘共苦的生動寫照。
“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黨和紅軍為群眾謀利益、辦實事的故事不勝枚舉。黨和紅軍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贏得了群眾支持,更贏得了民心。”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副館長林道喜說。
誠哉斯言。
1月26日,“為您點贊”金色雕塑在神山村揭幕,80歲的老支書彭水生大拇指高高豎起說:“這是神山之贊,更是人民之贊,6年前我這樣為總書記點贊……”
▲井岡山拿山鎮草莓基地。攝影︱江西日報記者吳文兵 吳福清
去年,神山村脫貧戶彭夏英家里好事連連:小兒子彭張衛留下來打理農家樂,身邊多了一份陪伴;大兒子結婚了,還添了孫女。“盡管受疫情影響,民宿和農家樂收入略有降低,但兒子挖筍就掙了8000多元,現在一切都比以前好,今年一定比去年好。”幸福的笑容掛在彭夏英的臉上。
神山村黨支部副書記左香云說:“在神山村,每家每戶都存滿了臘肉,我也把廚房裝修一番,弄得干干凈凈準備今年迎新客。感謝黨中央的好政策給神山帶來的發展機遇。我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奮斗出屬于自己的新生活。”
新春伊始,古田村脫貧戶艾小英就規劃起自家庭院,她說:“家里有20個床位,在城里算是一個小小的賓館呢,我打算在院子里種桂養菊,把美麗庭院打造好,迎接客人。”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井岡山養殖業。攝影︱江西日報記者吳文兵 吳福清
一場上演了10年的大型實景劇,600多名拿山鎮村民帶著娃、拉著牛參與演出,他們輕輕松松吃起了旅游飯。
一組數據就是最好的印證:當演員、開農家樂、賣土特產……井岡山每4人中就有1人從事旅游相關產業;一場演出22元、一頓紅軍餐33元、一個床位50元……去年,全市旅游回暖回溫,年接待旅游人次和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24.26%、24.41%。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從昔日的打工潮到創業潮,井岡山又迎來新景象。
新城鎮黃夏村謝玉龍從深圳回來10多年,在山上一直堅持養雞,年收入穩定在數十萬元,他越來越篤定自己的選擇。
受益于海倫堡控股集團“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農戶”的結對幫扶,東上鄉漿山村蜂農陳運福大膽進行二次創業,從100箱蜂擴大到300余箱蜂,去年利潤就有20多萬元。
▲井岡山九豐農業博覽園。攝影︱江西日報記者吳文兵 吳福清
2014年,來到拿山鎮種植蜜柚的井岡蜜柚強盛果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鐘洪順在相關部門的幫扶下,修筑山路、深打水井,挺過寒潮后,戰勝旱災,去年果園迎來豐產期,收獲近百萬公斤蜜柚。他說:“農業靠天吃飯,但是井岡山政策好,我才有信心扎下根。”
與蜜柚基地遙遙相望的九豐農業博覽園內,絲瓜苗、西紅柿苗生機盎然,春節假日仍有數十位村民在田里幫助絲瓜繞線爬藤。九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馮安源說:“在井岡山創業,員工有人幫忙找,村民干活不偷懶,而且這里治安特別好。”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為井岡山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源。
近年來,井岡山發展跑出“加速度”,先后被評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中國旅游百強縣等。
請輸入驗證碼